《杭州創業服務網楊曉2023年03月03日訊》
為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強力推進“三個一號工程”堅持打贏“兩個翻身仗”,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嚴格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浙政發〔2023〕2號)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杭政〔2023〕5號)精神,強化政策協同,提振市場信心,穩定發展預期,推動我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現結合余杭實際,特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一、擴大有效投資政策(牽頭單位:區發改局)
2023年,確保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以上,總量突破1000億元。加快推進落實涉及我區列入省“千項萬億”工程的重大項目,持續推動68個省、市重點項目,加速列入新開工計劃的14個項目落地,確保新開工項目一季度開工率達30%、二季度達65%、三季度達85%,全年開工率達100%。
1.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合理安排供給,確保房地產市場供應總體穩定,推動房地產項目建設平穩有序。全面加快新項目開工入庫速率,開工當月實現項目入庫,實現顆粒歸倉,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5.5%,建筑業增加值增長8%。房地產開發投資確保全年完成408億元,力爭全年完成427億元,其中一季度完成90億元。常態化開展房地產項目風險排查,堅持精準識別、分類施策,防范和化解房地產項目風險。
2.加大民間投資支持力度。認真落實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提效、重大項目推介、投融資支持等方面措施,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力爭民間投資占比有所提升。
3.支持推進重點領域投資。加快推進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和民生設施建設。強化存量資產盤活,重點梳理一批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區等領域可盤活項目,支持開展REITs試點。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支持企業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持續推動企業技術升級,發展推動重點行業投資新動能。(責任單位:區經信局、區住建局、區審管辦)
二、科技創新政策(牽頭單位:區科技局)
扎實落實兩個強省首位戰略,搶抓城西科創大走廊高質量融合發展機遇,不斷深化建設全球創新策源地、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區,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貫徹落實省“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2023年,確保全區研發投入強度不低于4.51%,技術交易額達到200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00家,新增省級企業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50家以上。
4.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強化“卡脖子”技術攻關,入選“雙尖雙領”等省級以上研發攻關計劃項目25項。實施一批農業與社會發展科研項目,支持農社科技成果引進、示范、推廣、應用,給予單個項目最高20萬元資助。
5.落實科技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以及納稅人提供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免征增值稅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6.支持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推動省實驗室建設,開工建設之江實驗室二期,同步投用天目山實驗室與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暫名),落實省實驗室每家最高1億元區級配套補助。積極支持行業龍頭企、研發機構組建省技術創新中心,落實區級配套資金政策。
7.實施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政策。對建有研發機構,研發投入較上年增長5%以上,營業收入在5000萬元以下、5000萬元-2億元、2億元以上且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5%、4%、3%的,按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補助增量部分的15-20%予以補助,單個企業最高補助200萬元。
8.支持高水平科技成果產出。鼓勵產學研合作,支持不少于20個項目,按企業產學研合作實際支付金額的20-50%予以補助,單個企業最高補助50萬元。鼓勵企業使用創新券,按實際支付額的30%予以補助,單個企業最高補助50萬元。鼓勵本區企事業單位承擔國家、省重點研發任務,按上級要求落實區級配套資金政策。
9.實施雙創載體激勵政策。力爭新增市級以上孵化載體20個以上。對經國家、省、市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省市區三級給予最高625萬元獎勵;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獲國家級、省級、市級考核合格以上的,省市區三級給予創建主體最高150萬元獎勵;眾創空間按科技企業孵化器獎勵標準減半執行;對年度評價合格及以上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每培育1家高新技術企業或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給予15萬元獎勵。對入駐創新載體的科技中小企業給予最高1.5元/平方米/天的區級房租補助,單個企業最多補助1000平方。
10.實施海外與外資研發機構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對新認定并獲得省科技廳獎勵的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海外創新孵化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企業海外研發機構、外資企業研發中心,按照1:1的比例給予最高300萬元區級配套(獎勵)經費支持。(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稅務局)
三、“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政策(牽頭單位:區經信局)
聚焦“五大產業生態圈”,啟動“升級版”鏈長制工作,以數字化、高端化、國際化、一體化、品質化“五化共促”為路徑,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2023年,力爭全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達到6.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幅達到8.5%,制造業投資增長15%。
11.加快項目建設投產。督促企業深挖投資潛力,保障重大項目投資進度,確保項目早開工、快推進。按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快項目推進,推動項目快投資、早達產。對總投資在200萬元以上的技術改造及新建投資項目,按總投資額給予10%起,最高1億元的補助。
12.加快技術創新應用。支持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技術轉讓、技術并購和產學研合作等模式,加大應用技術的引進、吸收和再創新,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制造業首臺(套) 提升工程,加大制造業首臺(套)裝備應用獎勵、保險補償。對省級及以上工業新產品(新技術)、首臺(套)項目,給予最高400萬元獎勵。
13.支持企業提升資質。大力實施“雄鷹”“鯤鵬”“雙百”計劃。堅持將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融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布局中,加速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省級隱形冠軍—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梯度培育體系,培育一批產業集群領先企業。力爭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5家。落實“鳳凰”行到計劃,動態管理300家上市培育(后備)企業庫,力爭新增上市企業5家以上。對被評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的,分別給予300萬元、2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的獎勵。
14.加快推動企業數字化改造。充分發揮信息化、智能化在制造業發展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全面推廣“產業大腦+未來工廠”融合發展新范式,梯次培育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未來工廠,力爭新增工業機器人100臺以上,新增市級及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8家以上。對評定為省級“未來工廠”、“未來工廠”培育試點等稱號的企業,給予最高2500萬元獎勵。15.促進工業用地有機更新。聚焦淘汰落后、創新強工、招大引強、質效提升,堅定不移推進“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促進產業生態優化。積極籌措“騰籠換鳥”專項經費,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1%重點用于盤活工業用地、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等。進一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優先支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加快工業用地有機更新和擴容利用,啟動長三角數智經濟產業園項目、未來科技城上市企業園等工業用地有機更新1500畝,涉及建筑面積150萬平方米,創新城市工業發展新模式。
16.強化政府產業基金引導。進一步發揮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優化升級產業基金運作模式,加大對創業期企業支持力度,提高產業基金直接投資的市場化程度,全方位促進我區產業生態培育,爭取全年出資規模各類產業基金項目資金20億元以上,積極參與市“3+N”產業基金集群,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放大作用。(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國投集團)
四、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牽頭單位:區發改局)
錨定建設杭州城市新中心,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做強數字經濟主陣地,加快布局科技服務、數字貿易、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數字文旅、生命健康服務等高端服務業,激發全域服務業發展新動能。2023年,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達到6%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5%以上。
17.支持打造服務業重點平臺。推進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杭州余杭區良渚新城生命健康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建設,支持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打造成為首批高能級創新發展區。
18.支持培育服務業領軍企業。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服務業領軍企業申報浙江省“雄鷹行動”培育企業。對于成功列入培育的企業,通過“一企一策”方式精準培育,給予關鍵發展要素保障支持。
19.支持信息服務業穩進提質。持續推進政策落實,貫徹“開門紅”系列政策,推進首版次、CMMI等榮譽資質獎勵以及研發投入補助等政策落地,確保企業應補盡補。全面落實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實現信息服務業企業所得稅優惠全覆蓋。
20.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項目。聚焦集成電路企業高質量發展,支持集成電路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和進行流片生產,及時兌現獎補提振企業信心。全面落實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
21.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力爭旅游總收入增長8%。支持鄉村旅游發展,預留鄉鎮國土空間規劃5%以內的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專項支持發展鄉村旅游。加快引育大徑山區塊休閑度假產品,打造高能級文旅產品。開發研學游、休閑游等特色精品線路4條。制定《余杭區文藝星火賦美實施方案》,鼓勵文藝團隊、文藝志愿者等在閑林老街、余杭萬達商圈、倉前夢想小鎮以街頭秀表演的形式打造多點、高頻、流動的文藝景觀,全年完成文藝星火賦美演出活動不少于20場次。
22.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支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文創產品開發經營。支持文創融合發展。評選不超過10家文化創意企業(項目),每家企業最高補助金額不超過50萬元。對經認定的重點文化企業用于生產經營發生的銀行貸款,給予2022年12月公布的1年期LPR的50%貼息,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政府產業基金向文創產業傾斜,多種投資方式和讓利方式扶持重點文化企業。對區內企業按1%的擔保費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單個項目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的融資擔保。(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文創中心)、區經信局、區文廣旅體局、區稅務局、區國投集團)
五、打造內暢外聯綜合性樞紐型交通強區政策(牽頭單位:區交通運輸局)
圍繞提升城市能級、打造區域樞紐、強化資源集聚的目標,高質量打造內暢外聯綜合性樞紐型交通強區,通過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和交通運輸保障,進一步匯聚人流物流、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居民工作生活出行便利性,增強城市發展新動能。2023年,力爭交通投資增長8%。
23.推進交通強省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推進區域大通道建設,打造對外虹吸輻射、對內城鄉聯動的交通干線。以“杭州都市區中環”建設為契機,扎實推進杭州中環余杭段、320國道、104國道、235國道、杭徽高速余杭互通接線改建工程、良祥路互通、文一西路互通、留祥快速路西延、運河大橋、文一西路西延、康良快速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做好要素保障,確保完成年度目標建設任務。
24.持續落實交通物流助企紓困政策。繼續落實國際標準集裝箱運輸車輛通行費優惠政策、國家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用好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重點支持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物流配送企業和道路普通貨物運輸個體工商戶、個體普通貨運車輛車主等“兩企兩個”群體。
25.便利貨運車船通行。推行普通貨運車輛通行證“一網通辦”,原則上取消對新能源輕型以下廂式、封閉式貨運車輛在地面道路平峰時段的禁限行措施。對所有黃牌、藍牌冷藏車(掛車除外)給予同等便利化通行政策。優化推廣網絡貨運企業增值稅專用發票代開票模式,方便個體貨車司機開具發票。26.便利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取消2年一次的繼續教育制度,優化駕駛員誠信考核,取消考核結果簽注制度。關心關愛貨車司機,全力保障貨車司機權益。
27.創新城鄉貨運模式。開通黃湖鎮至青山村的客貨郵融合發展線路,發揮公交帶貨的優勢,減少物流運輸成本。
28.加快完善鄉村路網。提升改造“四好農村路”50公里,逐步打造統籌城鄉、帶動共富的民心路。開展區內主要交通道路的路面整治工作,實施國省道大中修20公里、縣道大中修19公里,迅速提升路況水平,營造暢通安全的通行環境。(責任單位: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區住建局、區郵政管理局、區稅務局)
六、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政策(牽頭單位:區商務局)
積極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恢復向好。鞏固提升對外開放優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積極搶訂單拓市場,穩住外貿基本盤。2023年,確保出口占全國份額穩中有進,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15.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10億美元,制造業利用外資2.08億美元,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29.持續釋放傳統消費潛力。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支持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創建各級商貿老字號稱號,對經行政途徑認定的企業最高獎勵100萬元;鼓勵老字號開設旗艦店、體驗店、快閃店等,按照投入成本30%補助,最高50萬元。支持預制菜企業做大做強,落實發放餐飲消費券。按照國家政策規定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等政策,開展一季度新能源購車補貼活動。
30.培育發展一批消費新場景。力爭網絡零售額增長8%。全年培育區級電商直播式星級“共富工坊”9家,向上爭取省級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專項激勵資金。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從電商運營、產品上架、帶貨主播培訓等給予全鏈路的體系培訓,開展直播電商資源對接服務、從業人員培訓等活動20場以上,為“共富工坊”產品體系打造提供綜合人才支撐。經聯合認定的“共富工坊”,通過直播帶貨模式銷售區內農業品、工業品的,根據其產生的直播納稅銷售額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
31.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發揮未來科技城板塊電商服務業優勢,做優余杭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品牌,搭建“1+2”跨境電商公共服務架構,建設跨境電商服務品牌矩陣,強化跨境供應鏈集聚,爭創省級跨境電商知名品牌1個以上。對跨境電商企業出口業務產生的海外倉租賃費用、物流費用,按比例最高補助100萬元。
32.加大外貿支持力度。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6%。實施“千團萬企”拓市場攻堅行動,重點支持國內外展會80個,單個展會最高補助30萬元;全年展會組團數不少于15個,組織5個省級公共海外倉參加復評。全域實施出口信保小微聯保模式,小微企業投保率提升10%以上。對企業通過海河、海鐵等模式運輸至海運外港的出口標箱運輸費給予補助,單個企業年度最高補助100萬元。
33.深化全球大招商行動。實際使用外資10億美元。組團赴境外招商,舉辦產業政策宣講會等活動不少于15場。全力推進重大外資項目建設,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國際優質大項目。對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在我區新設外資投資項目(除房地產、金融業外),穿透持有25%及以上股權且有實際到資的,給予20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農業農村局)
七、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政策(牽頭單位:區農業農村局)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城鄉風貌整治提升,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引導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力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幅不低于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個百分點,持續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120萬元以下薄弱村。
34.加強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抓好年度糧食生產任務落實,認真貫徹執行糧食扶持政策,力爭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2.8萬畝以上,糧食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全面開展糧油作物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繼續落實省市級千畝示范片、百畝攻關方等水稻高產示范方建設。提高水稻保險保額,在實行省級完全成本保險的基礎上,落實市政策性特色農業主體綜合保險,保額最高疊加400元/畝,每畝水稻最高保額1800元。
35.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含糧食生產功能區)1萬畝,爭創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項目不少于1個,加快推進6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重點支持瓶窯鎮建設省級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積極申報數字農業工廠和未來農場,開展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農產品加工環節技改建設項目。穩步推動農業園區提質增效,對規范性(含)以上農業園區新增總投資額達到200萬元(含)以上的項目實行競爭性分配,按實際審定投資額的40%給予補助。
36.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點支持創建省級未來鄉村試點村5個;市級未來鄉村共富引領帶2條、未來鄉村試點村20個,區級未來鄉村示范帶8條,市區級數字鄉村樣板鎮(村)12個。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實踐試點工作,落實各項改革舉措。適度超前建設農村電網。實施西部四鎮農村飲用水保障工程(徑山龍潭水庫一體化廠站工程、徑山水廠改造提升工程)項目建設。
37.持續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特色小鎮財政政策,當年增收地方收入經省財政審核后體制結算獎勵部分全部返還相應平臺,專項用于特色小鎮建設。推進夢棲小鎮等有需求的命名小鎮調整四至范圍。38.支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支持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生物育種、高效生態種養殖、農產品質量與營養健康、現代農機裝備等領域技術攻關項目,積極申報省農業雙強重點突破項目,新認定農藝農機融合示范試驗基地3個以上,新增先進適用農機裝備600臺以上。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對區級科技特派員給予最高10萬元項目補助、每月1000元生活補助。
39.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省級共性+市縣個性”積分制度,以積分為依據實現緊缺公共服務梯度供給。加快落實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責任單位:區發改局、區教育局、區科技局、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區民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區住建局、區衛健局、區環境(水務)集團、區供電局)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牽頭單位:區人力社保局)
圍繞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等民生大事,實施2023年度十大民生實事,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領域。
40.推進“勞有所得”。按照全省統一部署,及時做好本地區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向社會公布本地區最低工資標準,通過加強監督檢查,嚴格執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加大最低工資標準的宣傳力度,切實保障勞動者特別是低收入職工的合法權益。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城鎮新增就業3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確?!傲憔蜆I”家庭動態清零。
41.支持推進“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全力推進教育項目建設,強化項目建設督查考核,新建成(含改擴建)閑林街道聯榮幼兒園等14所幼兒園,新增學位5940個,新建成(含改擴建)五常二小等8所中小學校,新增學位6890個。全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落實跨地區教共體幫扶任務,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質量,確保完成教共體覆蓋率,到年末共建型和融合型教共體比例不低于60%。按照“一校一策,一項一策”的原則精準發力,全力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
42.支持推進“病有良醫”。實施舒心就醫工程,加快推動省市優質醫療資源共享,保障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資源布局優化和統籌調度,高標準建設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區五院、區中西醫結合醫院、“一老一小”等項目,引進高層次、高職稱、高學歷衛生人才不少于100人,每千人床位數達到5張以上。繼續開展同質同標的參保城鄉居民免費健康體檢,2023年計劃完成健康體檢3.5萬人。
43.支持推進“住有宜居”“老有康養”。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問題。2023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06萬套(間),實施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個、54棟。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發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新增12家百歲幸福家,新增持證養老護理員100人,新增300張家庭養老照護床位。
44.支持推進“弱有眾扶”。完善低收入群體救助幫扶和兜底保障機制,加強殘疾人服務保障,加快推進移民后期扶持項目開工建設,支持推進“弱有眾扶”綜合改革,強化困難群眾精準兜底保障,完成140戶及以上困難家庭居室改善民生實事工作。完善孤困兒童“應保盡?!睓C制,深化未保工作與慈善工作的融合發展,在教育幫扶、心理輔導、環境改善等發面開展精準幫扶服務。(責任單位:區教育局、區衛健局、區住建局、區民政局、區殘聯)
九、財政金融保障清單(牽頭單位:區財政局、區發改局(金融辦))
堅持創新聚財,高效用財,以財政金融聯動之力服務高質量發展。2023年,力爭財政總收入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完成土地出讓成交額超400億元。聚焦“十大工程”“五大能級”“六大行動”等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集中財力,精準保障,推動經濟穩進提質。上述8個領域政策區財政2023年預算安排資金除交叉重疊部分外,支持總額為460億元。
45.向上爭取資金支持。積極向上爭取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對重大項目的支持,專項債券力爭達到30億元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獲得更大份額。各部門主動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吃透省市各類政策動向,準確把握上級資金投向,認真組織項目申報,爭取獲得更大專項補助力度。
46.加大有效投資政府支持力度。全年預算安排455.73億元。其中:科技創新強基領域資金1.85億元,綜合交通強區領域資金149.50億元,水網提升安瀾領域資金22.41億元,農業農村優先領域資金26.36億元,文化旅游融合領域資金4.38億元,民生設施建設等其他領域資金251.23億元。
47.強化科技創新財政資金保障。全年預算安排35.18億元。其中:重大科技項目資金20億元,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研發機構獎勵、研發費用補助等科技領域資金6.63億元,三大產業平臺及鎮街人才項目、科技型企業政策資金5.5億元,高層次人才政策資金2.85億元等。
48.落實現代服務業財政資金保障。全年預算安排25.58億元。其中:重大服務業項目資金15億元,服務業引導基金5億元,樓宇總部、金融等項目扶持資金3.26億元,文創、旅游專項資金0.48億元,支持商貿服務業提升改造等項目扶持資金0.7億元。
49.增強交通強省財政要素保障能力。全年預算安排104.08億元。其中:重要交通路網建設97.48億元,公交補助3億元,高速公路取消收費補助1.50億元,交通治理維護2.10億元。
50.強化擴大內需對外開放財政資金支持。全年預算安排2.18億元。其中:用于新能源車購車補貼資金0.7億元,支持企業參展、給予出口信用保險補助等外貿資金0.86億元,服務貿易補助等外經資金0.15億元,外經政策補助專項0.19億元,跨境電商等電子商務發展補助資金0.28億元。
51.加大鄉村振興財政支持力度。全年預算安排98.25億元,其中:新農村建設6.63億元,生態效益補償2.05億元,糧食生產發展1.64億元,耕地保護及高標準農田建設1.08億元,各類農業產業發展3億元,西部建設專項1億元,徑山茶產業發展專項1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0.8億元,河湖綜合整治等水利10.46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8億元。
52.充分發揮改善民生財政保障作用。聚集強民生,重供給,構建全覆蓋公共服務均等化,全年預算安排118.20億元,其中:教育質量發展15.25億元,醫療衛生事業14.01億元,社會保障專項38.69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50.25億元。
53.提升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爭取科技貸款全年新增超30億元,科技企業首貸戶新增超100戶。推動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提質增效,爭取讓更多企業享受試點政策,不斷優化科創金融產品供給,引導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對科創企業支持。
54.優化金融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制造業領域中長期貸款支持,確保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高于全區總貸款增速。力爭政策性擔保支農支小融資擔保余額達到7億元;在保持平均擔保費率不高于1%的基礎上,小微、“三農”市場主體平均擔保費率不高于0.8%。(責任單位:浙江銀保監局余杭監管組、人民銀行余杭支行、區國投集團)
十、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清單(牽頭單位:市規劃資源局余杭分局)
全面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努力打造高水平供給、高質量保障、高效率利用的余杭國土空間治理新格局。
55.積極向上爭取指標。2023年向上爭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2500畝。按照輕重緩急及成熟度梳理全區用地項目,做好年度指標分配方案,建立起符合余杭區發展布局、發展方向、發展需求的項目儲備庫,實行項目動態管理并實時跟蹤。對照省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申報政策,科學做好重點項目省級指標爭取工作。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聯系,爭取上級傾斜支持。
56.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支持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在符合“標準地”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帶項目條件”出讓。實行混合產業供地,在園區范圍內支持以工業為主(工業建筑面積占比不得低于 50%)的“工業+科研” “工業+公用設施” “工業+商服”等混合產業用地出讓,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合理安排年度工業用地出讓規模,確保工業與住宅、商業用地以合理比例聯動出讓,爭取全年出讓工業用地1000畝。加大標準廠房供應力度,爭取全年新供標準廠房建筑面積40萬方,推動產業空間保障方式由“供地”向“供地”“供樓”并舉轉變。
57.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耕地墾造。堅持高起點全域規劃、高標準整體設計、高效率綜合治理,實行“清單制+責任制+時限制”管理模式,全力實施余杭區大徑山區域跨鄉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加大墾造耕地力度,計劃新增墾造耕地350畝;繼續與衢州市柯城區加強“山海協作”爭取異地調劑指標800畝。
58.加大存量三塊地盤活力度。開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土地情況摸排,強化建設項目日常開竣工管理。提高存量三塊地精細化管理水平,分類提出盤活利用建議,制定盤活方案。推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完成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990畝,開工供而未用土地6481畝,再開發低效用地3500畝。
十一、能源保障清單(牽頭單位:區發改局)
著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推動能源綠色發展,推動能源要素向能效水平高的產業、項目流動和集聚。
59.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加快清潔電源、電網、油氣儲運等重大能源項目建設,繼續對投產的光伏、風電項目實行全額保障性并網。推進虛擬電廠建設,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建成投運廟前變、民豐變、南湖變等三座110千伏變電設施。
60.推動能源綠色發展。穩妥有序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推進光伏項目建設,新增重點光伏項目10個以上,力爭2023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3.0萬千瓦。
61.盤活存量用能空間。全力保障重大產業項目能耗指標。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等途徑,完成省市存量用能空間騰退目標,重點用于平衡重大產業項目用能需求。結合“工業標準地”出讓前用能預審和落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嚴控項目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時加大對“兩高”項目嚴審嚴控力度。(責任單位:區經信局、區住建局、區供電公司)
十二、人才要素保障清單(牽頭單位:區委組織部(人才辦)、區人力社保局)
全面強化人才要素保障能力,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便捷海外人才資源導入、做大產業人才基本盤,優化人才服務生態。
62.加強高端人才引育。全力推進“創新策源工程”,統籌布局全區人才發展平臺,持續放大各類賽會影響力,用好區級人才“編制池”,大力支持企業培養和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等,全年引進及合作頂尖人才20名,領軍型人才200名,儲備人才5萬人,人才資源總量達到40萬人,加快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63.加大海外引才力度。進一步調動海外引才鏈上各主體的積極性,加強與區內高能級創新平臺和重點人才企業的協作,形成人才牽引強大合力。加快建立海外引才站點,結對海外引才伙伴,通過以才引才、以崗引才、以機構引才、以投資引才,全面拓寬海外人才招引的方法和路徑,便捷海外人才資源導入。
64.強化產業人才支撐。圍繞五大產業生態圈,積極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和產業急需人才,加強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6000人以上,其中高級工3000人以上。加大對服務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力度,授權鯤鵬企業、總部企業等開展人才自主認定,推動產業人才和服務業人才比例穩步提升。
65.做好人才服務保障。積極回應人才關切,做好基礎服務、精準服務、前瞻性服務,持續提升人才在居住、落戶、就醫等方面的保障。打造人才展示大廳、人才VIP服務區等人才服務新窗口,持續拓展人才綜合服務陣地,全面提升人才服務保障質效。
上述8個領域政策牽頭單位根據文件要求,會同財政金融、自然資源、能源、人才等4張要素保障清單牽頭單位,要進一步強化目標,壓實責任,整合資源,落實落細落地政策,確?;鶎佑懈?、群眾獲益、企業得利。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組織成立工作專班,明確總體工作目標和任務分解,加強系統性謀劃,制定細化工作舉措,助力工作有序推進。二是加強督查考核。建立月度工作進度報送考核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匯報各自領域工作進展,加強協作配合,實行細化量化閉環管理,形成強大合力。三是強化宣傳引導。全方位做好政策宣傳工作,推動政策精準滴灌,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讓更多市場主體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四是加強整體推進。落實相關政策資金應付盡付、直達快享,向市場傳遞“打好經濟翻身仗”的積極信號,切實增強市場主體信心與動能,以點帶面,推動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
本文件明確的各項政策除標明具體實施期限外,均為 2023年全年實施有效。國家、省、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的,遵照執行。
了解杭州創業優惠政策、申報各類無償資助服務,請與杭州創業服務網聯系:0571—88868827, 88919609,88107368。